医师节随想中国医生只能偶尔治愈,但却

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注意这个特定前缀)医师节。

众所周知,医生这个行当,在世界范围内是早就有“节日”的。

比如,随手可及的百度百科上就这样写道:

年3月30日这一天,美国Georgia麻醉医生Crawford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一成功,以3月30日作为庆祝日,延续使用下来。各国为了表示对医生的感恩,逐步得到了推广。但他的工作直到年才报道。这也成为约定俗成的美国(国际)医师节,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

而中国本土的医师节,其出台历史却经历过各种波折。古代,我国曾将农历的四月二十八日定义为“医生节”,因为这一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纪念日。年6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后来行业协会也提倡将6月26日设定为中国医生独有的节日。

直到20年后的今天,关于开设医师节的另一只“靴子”才终于落地了。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

于是,在今天,我们可以见到朋友圈“普天同庆”,热烈祝贺医师节的祥和画面。

01

姗姗来迟的“中国医师节”,也是对中国万医师迟来而诚挚的慰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中国的广大患者对中国医师并不太友好。

事实上,中国医师这个整体,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极限。

说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常识”:

中国医师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人均医疗支出是美元,美国的人均支出是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元,然而,中国人均寿命是76.25,美国人均寿命78.69岁,世界人均水平是72.04岁(以上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在看病这件事上,也许美国的机制和技术都是最发达的,但说到医疗费用,就未必是“外国的月亮最圆”了。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有钱中国人喜欢去国外看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也有很多海外留学生宁可搭上往返飞机票的费用,也要回国看病。

知名电影明星李冰冰,因“化脓性扁桃体炎”在澳洲住院,可是高烧持续16天都没治好,还发生了“护士打针,血染床单”的悲剧。最后,她回国治疗很快就痊愈了。

还有知名编剧六六,自己拥有海外医保和新加坡医保,却经常宁愿回国看病,她的观点是“中国医生见过的病患最多,仅仅手熟程度就远远高于世界同行。”——不要小看“手熟”,对常见疾病能否“手熟”处理,恰恰就是医疗质量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所在。

在知乎、天涯等论坛,你也轻易能搜到关于“中国医疗质量对比全世界并不算差”的帖子。

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先天劣势和历史原因,中国医疗距离世界顶尖水平依然存在着差距。中国医疗的确是不完美的,但朋友圈上天天鼓吹的“发达国家的免费医疗”之类的心灵鸡汤,其真实性更令人生疑。

是的,中国医师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工作水平已经超越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同行。

中国医师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骄傲地说出:我们并不差!

02

但是,医生并不是万能的。

作为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的奇迹常常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疾病的变幻莫测和现代医学的无能为力。

很多患者,误以为医生能够“上天入地”、“换心换肺”,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偶尔治愈”。

美国医生特鲁多有一句闻名世界的名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医学局限性,最精辟也是最无奈的概括。

特鲁多已经逝世多年了,但他的话还没有过时。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不要说癌症这些“绝症”,还有很多看似微小的疾病,医学科技其实办法并不多。

困扰很多人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医生大多数时候也只能说句:多喝点水吧。

过敏性、免疫性疾病,很多时候除了发作的时候激素控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处理方法。

至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些现代人极其常见的病情,医生能做到的也就是“缓解症状,延长寿命”。

很多疾病,一旦得了,你的身体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还有,诊疗指南每年都在变,胆固醇都被洗成了有益物质,倍他乐克从一线降血压药物中剔除,他汀类药物被建议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广泛推荐服用。年以前曾被视作“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yczz/22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