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希望。
中医上讲,四季脾旺不受邪,而积食是脾虚主因,因此,不积食、脾好,是每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基本的希望。
但要想让愿望变成事实,可不是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所做的事情,不是对娃好,反而是在害他。
孩子脾胃相当娇嫩,本就发育不健全,喂养不当,吃得不对,受了外邪,都有可能发生积食、脾虚,让孩子出现不适。
父母糟蹋娃的4个“举动”,辣条不算什么,看完榜首,脸红了
1、喂得太多
在老一辈人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个问题,因为上一辈小的时候有吃不饱的经历,所以总想让孩子多吃一些,觉得多吃了孩子营养够,长得就好,这是出于爱孩子的角度。
孩子脾胃发育不完全,运化能力有限,如果吃得太多,就会导致脾胃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的状态,时间久了,功能自然会减退,尤其是睡前晚饭吃得多,即使已经进入睡眠了,肠胃还在蠕动,因为要消化食物,这样一来,不仅容易积食,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零食不断
孩子零食吃得多了,必然会影响到吃饭的胃口,尤其是在吃饭之前吃零食的话,正餐就吃不多少了,如果孩子在两餐之间饿了用零食来填肚子的话,久而久之也会形成这样的习惯,零食的口感肯定要好于饭菜,若孩子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就很难再接受口味清淡的饭菜了。
3、靠自己调节
孩子出现积食时,甚至已经有了明显的积食表现了,作为家长不及时调整,就只想着让孩子自己调节,认为积食就是吃多了,饿两顿就好了,但其实孩子是没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如果积食了不去缓解,那么积食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影响孩子在积食期间的营养吸收,孩子突然发烧、扁桃体发炎等,大部分就是积食时间过长导致的。
4、很少运动
有一些家长不喜欢让孩子运动,在他们的认知里,运动意味着更大可能受伤,并且他们认为,运动会出汗,出汗后容易受凉,有可能会感冒,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可能性,就不让孩子运动。
做好日常小事,养好孩子脾胃、减少积食
1、进餐仪式感
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进餐的仪式感,如吃饭前洗手,若孩子正在玩玩具,可以告诉他,五分钟后就要开始吃饭了,你先收拾一下哦。吃饭时,做到自己的餐椅上,让孩子有自主进餐的意识,想吃什么食物,吃多少,都能由自己决定,能够让孩子不那么抗拒吃饭,但若是孩子挑食比较严重,家长要注意引导。
2、常消食
《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鸡内金,入脾、胃经,消积导滞,定魂魄,止惊悸。经常积食的孩子,可以喝一些鸡内金粉,除此之外,搭配猴头菇、沙棘、山楂、山药、茯苓、麦芽、金银花等成分,这是《扁鹊内经》中关于小儿积食的一个小食方,在以上这个小食方的基础上,加入低聚半乳糖、葡萄糖酸锌和牛磺酸,发展成为现代常用的小儿积食方——猴菇锌棘。
因为孩子脾胃娇嫩,不能用太猛的药,所以药食同源的猴菇锌棘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平时用温水冲给孩子喝,能够调节脾胃,减少积食,扶正固本,并且猴菇锌棘中的低聚半乳糖是肠道中嗜酸乳菌和双歧杆菌的良好营养源,能够调节肠道的菌群,促进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减少营养流失,对于不长肉、不长个的孩子非常重要。
3、做好保暖
这里说的保暖不是穿得太多,孩子的活力比成年人要大,同样的温度,他们更容易觉得热,而不愿意穿太多衣服,孩子的背部不怕受凉,但一定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如果肚子受凉了,肠胃蠕动变慢,食物不消化,会直接引起消化不良,导致积食、脾虚。
结语:我们的初心都是为了爱孩子,但要有个前提,就是你确保你的爱是真的对孩子好,而不要成为他的负担,孩子的积食经常发生,要注意日常给孩子消食,多多运动,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