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密配方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首批“山西名药”
中医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灵丹妙药”,非夸大其辞,而是经典的代表,点舌丸就是有毒奇方之一,其被称为“宫廷灵丹”、“疮疡圣药”,在诸多明清古籍中有所记载,如何运用这样的经典方药,体现诊所的诊疗价值,提升诊所的技术品牌,这是企业与诊所共同的责任。
处方资料国家保密处方
本品为朱红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味苦凉,微麻舌。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各种疮疡初起,无名肿毒,疔疮发背,乳痈肿痛等症。
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小儿酌减。
每10丸重1.25g,36丸/瓶
36个月
国药准字Z
山西双人药业有限公司
尊古炮制,选料上乘珍贵的圣药“点舌丸”其制作技艺是来自清宫秘方的独门技艺。“点舌丸”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提及和记载。古代又称梅花点舌丹由于它疗效神验,药到病除,所以自古都被富贵人家珍藏,其生产制作工艺现已被国家列为“国家秘密级秘密技术”。
久负盛名的配方和制作技艺受到无数民众的一致赞誉,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宫廷圣药,现收载于国家部颁标准十七册。
在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山西双人药业生产的点舌丸(梅花点舌丹)其制作技艺入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项目。这一荣誉充分说明点舌丸这一传统中药制作技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点舌丸”是由多味名贵和毒性药材制成,对肿瘤的治疗以及增强免疫功能有着独特疗效。据《新绛县志》等文献记载,点舌丸原为清代宫廷御药,年清廷皇宫王太监传给河北武强县人韩氏。由于点舌丸制作技艺为世代秘传,以师传徒,现由“点舌丸”第五代传承人刘振东、宋石墩等人继续担当着传承“点舌丸”制作技艺的重任。
独效贵细——由牛黄、麝香、西红花、血竭、蟾酥等二十一味名贵和效毒药材组成;
炮制精繁——为达到以毒攻毒减毒增效的目的,对毒性药材的炮制,遵循“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的古训,由传承人凭借多年操作经验,按照传承的技法进行炮制加工,特别是动物药的炒制,通过看火色、辨成色等方法娴熟地掌握温度、火候及炙药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药性变化;
细料秘制——贵细料的调配是处方的核心,由传承人在贵细料库秘密配制混合后,再与药粉搅拌混均;
手工泛丸——纯手工制作,用毛刷刷粉起模,置于匾筛中,双手撑匾腾展技法,推、拉、揉、摔、打、闯、簸等动作反复操作,药丸泛制成桐籽般大小,均匀一致;
包衣创光——历史上药丸的外衣是纯黄金,在两个匾内放入药丸,按比例加入黄金金箔,施展抖、摔、闯、震、将黄金包裹于丸药表面,打开匾筛,药丸金光灿灿,尽显皇家富贵。现今生产朱砂红外衣在真丝绢袋里抛光下,红润晶莹,光滑如玉,即能很好地密封住药性,又足显药品珍贵。
七大科室用药口腔科:口腔溃疡、牙龈肿痛;
耳鼻喉科:咽喉肿痛、咽炎;
肿瘤科:放化疗辅助;
内科:扁桃体、甲状腺等炎症及乙肝;
外科:乳腺炎、结肠炎、肛瘘、痔疮;
妇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乳腺癌;
皮肤科:各种暗疮、急性感染、疱疹等。
以下治疗方法仅供参考:
流行性腮腺炎
3岁以下患儿口服1-0.5丸/次,4岁以上患儿口服2丸/次,3次/日.有并发症者可据情适加用利巴韦林。
视肿胀面积取数粒点舌丸碾成粉末加醋调匀,涂于腮部患处约三个小时,反复贴敷。总有效率%。
按语: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儿童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头疼,怕吃酸性刺激物,腮腺部肿痛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因外感风温邪毒后,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阻于少阳经络而致,点舌丸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运用点舌丸内服外敷治疗,疗程短,操作简便经济,无痛苦,患儿易接受。
咽喉肿痛、咽炎
取点舌丸2丸/次,含服3~5分钟,3次/天。含服当日见效。
齿龈肿痛
1丸/次,2次/天;
1丸/次,研碎后用消毒棉签蘸茶水粘附药末直接敷于齿龈红肿处。涂后即感舌麻痛止,1~2h后即可消肿。
带状疱疹
温开水送服2粒/次,2次/天;
视疮面大小,取点舌丸1-2粒,研碎,加清茶少许,用棉花棒蘸药涂于疮面。7天为一疗程。
可加服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急性乳腺炎
先取食醋50ML,以毛巾湿敷于肿块部,半小时后,用吸奶器吸乳汁一次。然后据病变大小面积取点舌丸数粒,研粉用食醋调成糊狀,涂敷患处,待其干后再继续湿敷后涂敷。每日2-3次。
总有效率95.24%。
疣
口服点舌丸,一次2丸,一日3次。疗程7~15日。
治疗疣68例,67例全愈,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5%。
带状疱疹病例
患者:乔某,男,60岁,年初诊,
症状:就诊前5天无明显原因出现全身不适,左背,胸灼热刺痛,2天后左胸乳部,左后背出现3片红斑,上有少量米粒大丘疹,丘疱疹,近3天丘疹,丘疱疹逐渐增多。就诊时:左背,胸为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和部分蚕豆大样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周围红晕,皮损沿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带状,自觉剧痛,舌红,苔少,脉弦细。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缠腰火丹(肝胆火旺型)
治疗:皮损区常规消毒,梅冰膏外敷皮损约1MM后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口服维生素b1片每次20mg,每天3次;酮洛芬肠溶胶囊每次50mg一天2次(有禁忌的不用),饭后服。治疗1天后疼痛减轻;2天后疱疹开始萎缩,后日趋好转;5天后全部疱疹干涸结痂,自觉症状消失,10天后结痂脱落。2周后随访全愈。
冰梅膏制法:点舌丸5克研细末,冰硼散3克,用白凡士林20克调成软膏,外用于皮肤,一日二次。
注意事项1:不宜与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普萘洛尔等)同用
2:不宜与酶制剂联合使用(助消化酶、多酶片、蛋白酶制剂);
3:不宜与解痉药(阿托品等)联合使用;
4:不宜与含蟾酥药(如六神丸等)、含碘药(如华素片等)同用;
5:不宜与降糖药同用,可使血糖升高;
6:如发生消化道刺激反应,可用米汤水送服,注意饭后服用;
7:高血压患者或心脏传导阻滞者禁用;若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皮肤溃疡者禁止外用。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