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15岁初中生遭厕所割喉,ldquo

这里是小熙陪你一起度过的第天

作者

羽羽

来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

前两天,湖南一中学发生了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悲剧。

一名15岁初中生何某在卫生间将同学赵某割颈至死。

网传是何某因母亲去世,产生厌世情绪,想杀一个人垫背。

虽然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但是有网友扒了被害人母亲在某网站发的事件经过,

看后让人不禁背部发凉。

被害人母亲在派出所见到了凶手何某,

她哭着问何某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儿子。

但何某竟然嫌弃她吵,还冷冷地说了一句:

“你崽死了,至少我还活着。”

没有悔意,没有同情,甚至没有一丝丝人性的气息,

实在让人无法相信一个15岁的少年会如此冷血。

那可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为何在何某眼中如同草芥?

一切悲剧都源于对生命缺乏敬畏心。

你永远想象不了,一个对生命没有敬畏心的孩子,究竟会干出什么样的事。

生命脆弱

容不得一丝轻视

“我不得不说,我活得太累了。……为你们我早已绝望。

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这是四川一名小学生写下的遗书。写完后,他跳楼自杀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是何等的恐惧和绝望,

但我们能感觉到,只要能逃离现状,

生命对于他而言,仿佛无足轻重。

而且,更悲哀的是,和他有同样想法的孩子还有很多。

年5月,因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只留下一句话:

“妈妈,对不起,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年3月,河北一名五年级的学生,

因被家长训斥上网课不认真,一气之下跳楼身亡。

年4月,成都一名14岁男孩跳楼自杀,

临死前还对欲救他的人说:“别救我,我不想读书了。”……

在这群自杀的孩子眼里,

死亡仅是远离父母唠叨、逼迫的手段,

他们似乎根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更不懂生命的弥能可贵。

《西藏生死书》里写道:“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死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忌讳,

更是一种恐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谈论。

也正因为这样,才造成了孩子们对死亡的无知,

对生命界限的模糊。

随着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

人们渐渐意识到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人大代表曹晖就曾认为,

公众对于死亡忌讳谈论,封建迷信,

导致人们缺乏健康向上的认知,

从而极易出现轻生自杀、盲目勇敢、游戏人生等社会事件。

因此,他建议全面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

其实,这不是第一位人大代表建议开展死亡教育了。

“死亡教育”是一个关于完整生命的课程,

涉及一个人如何认识死亡、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看待亲人的离世和克服“丧亲之痛”。

这是警醒,亦是进步。

为了悲剧不再发生,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

死亡教育必然会成为新趋势,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不能再逃避或轻视了。

在孩子的世界

死亡是什么呢

网友小桦(化名)曾称,

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充满恐惧的。

小时候,奶奶去世了,

但小桦妈妈告诉他:“奶奶是睡着了”。

从那以后,小桦就害怕,

以为人只要睡着了就醒不过来。

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桦夜不敢寐。

内心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困扰了他很多年。

小桦妈妈的做法,其实就是很多中国式父母的缩影。

他们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根本没必要和他谈论死亡,更忌讳谈。

殊不知,有时候,孩子看得比我们还通透。

曾有记者采访部分10后对死亡的看法,

却发现其实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讳莫如深。

“死亡就是会带走自己最爱的亲人,很残忍。”

“不要轻视死亡,也不要重视,而是要正视。”

“死亡就是给你圆满或者不圆满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未有死,哪有生?”

你看,孩子们其实并没有忌讳死亡,

而是以一种探索的眼光去挖掘。

所以,家长真的没必要遮遮掩掩,

不愿和孩子谈论死亡。

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说: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

每个年龄段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理解和认识死亡时,

请先了解清楚孩子对死亡的心理认知规律。

0-3岁

该阶段的孩子对死亡是没有概念的,

他们更多的是“分离焦虑”。

因此,这阶段不必刻意和孩子聊死亡的话题,

首要的是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同时,我们可以用日常素材来向孩子描绘死亡的自然性。

比如,飘落的叶子、凋零的花朵、已死的昆虫等等。

3-5岁

此时的孩子已有“死亡”的概念,

但他们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可逆的。

这个阶段,如果你直白地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丧失了就不可挽回。

这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让他丧失安全感。

最好的方式还是以绘本的方式,或者故事形式,

由深入浅地让他去了解死亡的不可逆。

5-9岁

这个阶段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

也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会害怕亲人或自己死亡。

但他们也会认为死亡仅是一小部分人的事,不具有普遍性。

同时,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欲特别多,家长不要逃避,要耐心给予孩子解答。

10-18岁

此阶段的孩子渐渐进入青春期,

喜怒哀乐的情绪强烈且分明,

独立性和认知力也越来越强。

他们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家长若不及时引导,

孩子们对“死亡”的不安和恐惧会越来越深。

关于“死亡教育”

父母是领航员

美国作家早崎绘里香说: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比性教育更重要。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性,但每个人都会死亡。”

而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多年的教育学博士张淑美也认为:

“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没有得到大人的正确引导,

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由此可见,“死亡教育”多么重要。

而且每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死亡教育”呢?

不妨从以下原则入手:

7大原则

1、不搪塞、不遮掩、实事求是,

真诚地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意义,

告知孩子你的悲伤情绪。

千万不要担心孩子会害怕面对死亡,

孩子的敏锐力是很强的,

你的遮遮掩掩反而会让他更不安。

2、切忌突然谈起死亡话题,

或有亲人离世时,才谈起死亡话题。

“死亡教育”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功的事,

它应是日常的点滴思维渗透。

3、和孩子谈论死亡话题时,

解释清楚就行,不可耗时太长。

一旦时间太长,

孩子的认知会变得混乱,情绪会更复杂。

4、让孩子参与祭拜祖先或哀悼亲人的行动中,

这是他们认识死亡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了解生命最好的机会。

5、在进行“死亡教育”时,家长不可自顾自说,

要重视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少说多听,

鼓励孩子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感受讲出来。

6、不要和太小的孩子谈论晦涩难懂的“死亡论”,

也不要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刻板地强调“生命论”。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死亡的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

7、加强孩子受挫能力的训练,

毕竟抗压能力强的孩子,才能更轻松面对“死亡”。

“死亡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整个社会的大事。

只有平常对待“死亡教育”,孩子才会更容易接纳,才不至于诚惶诚恐。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谈论死亡

其实,死亡教育是比较深刻的话题。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还比较容易沟通。

但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

你和他讨论死亡,其实他也是一知半解。

所以,在进行“死亡教育”时,我们需要一些辅助工具,

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

而相应的绘本和影片,便是较好的工具。

绘本

绘本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创作的,

里面的内容全是站在孩子的视角,

再运用符合孩子的语言来讲述故事,

从而让孩子能够更直观浅显地明白某个道理。

以绘本入手,给年幼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影片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经典的影片,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寻梦环游记》

影片里描写了男孩米格在亡灵世界的经历,

它用最轻松的节奏,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最深刻道理: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很多孩子都看哭了,也有很多成年人感叹道: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死亡教育。”

《狮子王》

即使上映了27年,依然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影片中,狮子王木法沙让儿子辛巴了解到生命之间的微平衡,

还教会了他要尊重所有的生物。

对生命的的尊重,这是木法沙给儿子的教育,

也是《狮子王》试图给孩子们传递的理念。

这些绘本和影片的内容,对“死亡”二字作出了最细腻的表达,

孩子更容易体会到“死亡”的含义,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只有认识「死」

才会更珍惜「生」

特别喜欢这句话: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唯有正确认识“死”,才会珍惜“生”,这便是“死亡教育”的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都能正视死亡教育,

孩子就会对生命有更多的理解和敬畏,

便不会轻易地放弃生存的机会。

人生总是充满荆棘与意外,

好的死亡教育,让孩子能更从容面对亲人朋友的离去,更珍惜生命。

生时敬畏死亡,死时从容无悔,

这难道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吗?

“死亡教育”真的已经刻不容缓了,

点亮+,

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人重视“死亡教育”。

-END-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

点个+愿孩子们都懂得生命的珍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yfcs/20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