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趣的另一种可能
六月的最后一天,整个也算正式过半了。戎马倥偬又是半年,年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进度还顺吗?
想起过年在老家的时候,隔壁王女士就跟哥说,今年有个必须要做的事儿,就是得找个时间,让他老公和儿子都去把包皮割了。
“为啥不趁着孩子放寒假,正月里就去呢?”
“那咋行啊,正月里不能割,会死舅舅的。”
特么真是学到了,哥纵横两性领域数十载,未曾料想,最后居然败给了隔壁的社会人。
上次五一放假,王女士终于决定完成新年计划,让家里两个男人去割之前,又连番轰炸哥、问了诸如『割包皮是要定期去割的吗?』、『还是说就像剪头发一样,医院来一刀?』此类问题……
这话哥没法接,还是直接整理一下写篇文章说说『到底谁需要割、割了有哪些好处和坏处』,不然再问下去,听得哥的下体都隐隐作痛。
1到底哪种情况要去割?七月将至,哥想起一位医生朋友说过:暑期学生多,是割包皮旺季,就他一个人割的,每天都够做一盘泡椒肥肠了。
割or不割,是很多男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思考过的哲学命题。可是包皮到底做错了什么,搞得老铁们总想割它,还能来个上阵父子兵?
其实对大部分汉子来说,高领毛衣和低领毛衣,只是个人选择,爱咋穿咋穿。
包皮稍微长一点,就像高领
藏锋于内,保护刀刃
该出鞘时也是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如果有幸短一些
也是明人不说暗话
每一次都是坦诚相见
妹子来战更是短兵相接
其实几乎所有汉子,在出生的时候,都自带高领毛衣。到了青春期,基本上99%的男生,通过无数次深夜里上上下下的苦练,也能熟练掌握手动瞬间切换高领-翻领的绝技。
不过,和你们这些幸运儿不同,有的人光是想露出来,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而且还不行。
这就是要割的一种类型:叫做包茎。都散了吧,没什么图给你们看,最多就一个旺旺碎冰冰。
在医学上,包茎属于疾病,需要搞点事情进行人为的干预,不割的话,嘘嘘老是残留在包皮和蘑菇头之间的缝隙里,很不卫生容易得各种病。
但是包皮过长,其实并不属于疾病,不会发炎也不影响X生活,那留着不割也行。但是一定要注意卫生、清理干净,不然有异味别提有多恶心了,包皮垢有多重口味,这个懂的都懂,不懂的哥也就不再告诉你。
2割了更大、更强、更久?!关于割包皮的好处,哥不必多说大家多年来也在各种地方听说过了,终极版本甚至被诈骗的演化成了这样:
你好,我是唐僧,借我元割包皮,事成之后包皮给你,这样我可以割掉,你也能长生不老。
段子形式的,大家自然知道是开玩笑,笑笑就过去了,但像下面两种种说的煞有其事的,老铁们就未必知道真假了。
1
有人说,包皮这东西,割了不但卫生,还能降低得发炎、艾滋之类好些病的概率。
君哥说,这话确实也没毛病。
因为包皮过长对汉子们自身威胁最大的就是,就是容!易!藏!污!纳!垢!而且包皮垢也确实被证明是致癌物。
但是,这个也是注意卫生可以大概率避免的东西,只要你洗得勤快点,要啪戴好小雨伞,也不是非要去挨这一刀。
2
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关于割包皮的好处,最让汉子动心的理由,就是可以更大、更强、更久了。
但实际上呢,更大肯定会,毕竟你不裹着了露出来一点,肯定比包着长,给哥点个赞还能+1cm呢,你真的在乎这么点去搞个环切?
那可以更加持久吗?可以。因为蘑菇头表面本来就是粘膜组织,你把它暴露出来了,天天和内裤或者在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会慢慢角质化的。
你脚上那层死皮还敏感吗?割了降低了敏感度,时间自然长了,有助于缓解早泄,也就是这个原理。
不过,这一层包皮,虽然不是LV包包同款包皮,倒也不是没用的东西:比如说,在某些危险情况下,它可以保护蘑菇头。而且,很多人为了延时去割包皮,其实有利有弊。
因为早泄大多发生在年轻时,年纪大了、经验多了,会好不少。汉子到了三十岁以后,X欲降低,身体机能开始老化,比起缴枪太快,更特么尴尬的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啊!所以留着它,加强刺激可以更好地维持硬度。
3一定要割怎么破?君哥说过,人这辈子,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JJ断了碗大个疤而已,怕他个屁,何况包皮?
但是一定要做的话,绝医院,别特么瞎百度医院,你只是长一点,它能吓得你剁掉一整根去,知乎网友早已分享了血泪经历。
医院?为了兄弟们下半身的幸福,哥也就啰嗦一句:找那些名字带个人民的,解放军的,xx市立的,xx医院的,别找什么XX医院!
包皮环切术其实就是个小手术,医院一般费用最多千把块也能搞定,而且也可以随做随走,手术过程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当然了,最蛋疼的是手术过后,会存在着一些不可控力,比如洗澡、嘘嘘,甚至夜里不由自主的鸡儿梆硬,知乎老铁的割包皮日记,就记录了这一血泪经历。
留言说说
你割过吗、会不会去?
感受如何、有哪些故事?
评论,哥翻牌子!
其实大部分人的过长
都没必要去挨一刀
但是像意大利男人一样
注意护理洗的干净
真的是对自己和她都负责的事情
↓↓↓
我是性情君
一个器大活儿好的神秘男子
-END-
性情君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1807/1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