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为什么我平均每24分钟接诊一个患儿

在长沙,提到湖南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涤的名字,家长们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一号难求”“药到病除”,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小孩生病了,很多家长会想方设法挂一个张涤的号。与过去小孩一感冒发烧就打针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选择中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涤

张涤也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医院有点少,“尤其是中医的儿科更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涤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充分发挥中医在儿科医师短缺方面作用的建议》,希望能缓解儿科医师短缺的现状,同时发挥中医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状一天接诊名小孩,

多为常见病

,这是张涤每天的平均接诊数。

按每天工作8小时算,他平均2.4分钟看一个病人。接诊压力大的状况,在“全面二孩”政策以后更加突出。

名医效应让张涤每天的诊室门口都排着长队。这其中,有不少家长是带着孩子从城市的另一边甚至另一座城市过来的。然而,这些孩子们并非得了什么疑难杂症。张涤说,“大部分都是常见病,例如肺炎、普通感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量’的问题,中医儿科医生确实比较少,同时还有‘质’的问题。”张涤说,如果一个县市区能有一二十个能保证质量的儿科医生,孩子们的一些小毛病在当地能治好,就没必要找他来看了,“这样我们的压力也会小一点”。

建议提升基层中医能力,

小病不出社区

在这次的建议中,张涤提出:

医院校加大对儿科教育的投入,全面恢复中医儿科本科专业的招生,并加大政策引导,参考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做法,公费定向培养中医儿科医师;

另一方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儿科能力的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在中医儿科方面的保障水平和能力。

张涤建议,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中医儿科转岗培训、中医儿科实践技能培训等,同时组织基层儿科医生医院进修轮训等,通过提升基层中医能力,力求做到小病不出社区,从而部分缓解儿科医生短缺问题。

张涤还建议,加强中医儿科医联体建设,遴选具有中医儿科医、教、研、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中医儿科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

张涤提醒,年轻爸妈平时带小孩要科学,“要根据气候环境护理孩子”,小孩生病后,对于一些普通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尽量少用抗生素、少输液,尽量不住院。

中医评价体系不能照搬西医那一套

为什么这些年儿科看中医的越来越多?

张涤认为,这是因为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健康保健”。同时,中医在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难治病等方面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少,特别是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领域。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医院党委委员、国医堂主任、治未病中心主任杨尚真则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杨尚真的病人中,约有四分之一是儿童,甚至有的是专程从长沙赶过去看病的。他认为,家长选择带孩子看中医,是因为中医安全、有效。

杨尚真说,曾经有两个同班同学,都是女孩子,都患上了扁桃体炎,一个家长不愿意等太久,带孩子去做手术把扁桃体割了,但后来出现了发炎症状;另一个在他这开了中药,吃了三四个月以后彻底好了。

杨尚真说,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式有利于给小孩看病。“小孩的病是‘哑科’,因为很多小孩无法准确描述病情,但中医通过‘切’和‘望’就能诊断。”

在中医赢得越来越多人信任的同时,“江湖郎中”的传说仍让不少人对中医将信将疑。这一点,杨尚真感受颇深。

“行家有没有,只要一出手。”杨尚真认为,对于中医而言,基于实践的经验是最重要的。“中医跟西医不同,不看头衔和光环,全看三个指头(把脉)。名医不名医,没有多大的意义。”基于此,他认为,目前中医的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

“不能套用西医的那一套评价体系,出一张试卷让你写病历、写方子,看写得标不标准。病历写得再好,最终要归结到临床能力上,因为临床归总了各种技术和理论。”

杨尚真认为,“中医就像一桶水,相关的各种技术都要到位,不能有短板,这桶水才能接满。”

他建议,要有一套基于临床能力的中医综合评价体系,“源于临床,回归临床,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编辑:名小医记者:杨杰妮实习生:小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2008/18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