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一篇比较全面的文章来纪念下这些年的育儿过程,从8岁生日一直拖到了现在,一时半会还是觉得文笔生硬,只能用语文老师认为最没水准的写法:流水账
年,11月份参加公司篮球赛,打完回去各种不舒服,医院检查---怀孕了,于是同事之间各种传闻,传得比较多的是说我怀孕3个月还在打球当时在想既然我运动这么剧烈这小蝌蚪都安然无恙,那一定是棵好苗子,于是决定收心当个孕妇。虽说将近30岁,但是那时候体质真的很好,每天走路带风,时常忘记我是个孕妇。当时家住在7楼,没有电梯,每天下班买菜爬上7楼做饭,此时你可能好奇孩她爹呢?码农一枚,有几个19:00能下班到家的?等他下班回来我已经吃第二顿了,所以经常是我做饭给他吃直到怀孕7个月,身体越来越笨重,不得不搬家,搬到有电梯的房子,一住就是6年......
怀孕期间各种食谱、胎教,买了很多书也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毕竟是新手妈妈,身边没有老人传授什么经验,在此挺感谢某度和某乎,当时的网络环境还是比较单纯,搜到的东西都比较真实和有价值,不像现在各种拼接视频和图片,让你无法辨别真假。
年8月3日预产期,可是这娃貌似知道人间疾苦,不太愿意出来,没什么动静,但是羊水极少,每天晚上胎动频繁,没法入睡,于是提前入院,检查各种指标医生最后的评估结果是:孩子的双顶径比一般孩子大,但是应该可以顺产。听到“应该”两字我觉得医生的话不可信了,她们天天看着鬼哭狼嚎的产妇太多,对于这种疼痛应该没有太多知觉于是果断选择了剖腹产,这个环节不想过于详细描述,担心未婚未育的姑娘有恐惧症
如果说辛苦,那真的是从伺候娃开始...月子里,婆婆来帮忙,嫂子也来了一个星期,满月当天就恢复了一家三口。对于新手父母,抱着一个满月的婴儿,软绵绵的,你都不敢随意扭动她的身体,担心扭断了哪根骨头;她一哭你都不知道她怎么了,尤其吃饱后那种哭;洗澡更是个老大难问题,抓哪都不合适,抹了沐浴露一不留神就滑落掉浴盆里了特别一个人操作的时候...这些都是网上搜资料现学现用。
好不容易到了3个月,身体貌似结实一点了,可以立起来抱了,前面已经提到她的双顶径有点大,说通俗点就是脑袋有点大,所以立起来那个脑袋也是摇摇晃晃的,我都担心晃折了,每次都用手轻轻扶着,但是看她那晃着脑袋东张西望的眼神又感觉担心过头,她可能也觉得好奇:原来立起来看到的东西又不一样了这期间经历了翻身、爬行、坐、站立、走步,人类进化真是个神奇的过程。
在此特别想提的一件事就是看病问题,3个多月的时候,在楼下闲聊,一个卖菜店铺的老板娘说你女儿呼吸喉咙老有声音,医院检查下。当时在我的概念里,只要喂养得当注意卫生,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生病的,医院。这不去还好,一去拍完片说肺炎,建议住院治疗,我懵了,这么小的孩子肺炎,怎么也想不通。听医生的建议,立马办理了入院手术,东西刚放病床上没多久,还没回过神来,护士拿着几根管子过来,各种抽血,你明白那种感觉吧?接下来就是输液,当时的护士明显经验不足,这么小的婴儿她压根不会扎针,手脚都扎了一遍,最后从头扎针输液。当时深圳的12月,天气其实有点凉意,加上这冰凉的液体,父母也跟着心凉,对医院已经开始有了不信任感。住了一个星期没有明显好转也没有更严重,还是一如既往的吃喝睡觉,当时主治医生判断差不多了,恢复需要时间,让办理出院手续回家休养,于是遵从医嘱。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小孩开始咳嗽,然后直接抱孩子去住院部找儿科主任包**,一个即将退休的领导,当时也很多家属从门诊挂号直接过来找他。很感激这位老医生的接诊,药也开得不多,虽然有医保也不是心疼钱,是不忍心让孩子服药。但是他确实下药对症,几乎3天症状缓解和消除,那个药至今都记得是“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和“赛康定片”,专治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有了这次经历以后,小孩一不舒服我直接挂号过去找这个包主任,他每次都会接诊,这样的医生确实少之又少,在此很感激。2岁之前的这些反复发作小毛病,而且很多时候在门诊就诊都被当成“有痰”,服用了很多祛痰药物,没有根治长期刺激呼吸道,导致腺样体肥大。现在印象都很深刻,孩子不能睡觉,一睡鼻子就堵,因为她不会用嘴呼吸,所以一堵她就醒,看着她很累但是又不能睡的样子很可怜,最后不得已带到离家比医院,一去就做喉镜,结果是腺样体肥大,2只鼻孔都堵了90%,门诊医生建议马上住院手术,告知手术很简单,30分钟做完,3天即可出院,当时也慌了神听了医生的去预约手术,结果手术排到一个月后当时我在想,手术前的这一个月我孩子怎么过,不能睡觉,大人也跟着累,问了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腺样体肥大是什么病。回来不死心,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别人描述的症状,在此给新手家长一个非专业的科普:腺样体在扁桃体的后方,如果经常被感染刺激比如经常感冒这软组织就会肿大,肿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呼吸的顺畅,比如会经常听到孩子喉咙里有呼噜呼噜的声音。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或者没有发现,那么孩子会养成张嘴呼吸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腺样体面容,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人嘴巴都是常开状态多半是小时候受腺样体肥大影响,医生分析腺样体会在成年后慢慢退化直至消失,但是腺样体面容在成年前就形成了,如果你发现你家孩子总是在睡觉的时候打呼噜或者张嘴呼吸,建议医院检查下腺样体,也就是做喉镜。很庆幸,我当医院一个叫李浩的医生,文章介绍他在腺样体肥大方面的治疗有独到的手法,还专门针对此病研究写了一本书。首先申明我不是这个医生的托,医院网上可以查到这个医生,好医生从来都不需要托。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直接抱着孩子去了深圳市中院,反正也还没到手术时间,搞不好在手术之前就招到了更保守的治疗方法,因为虽然是小手术,但是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全麻,麻药的风险概率我还是担心。当时挂号没有网上预约平台,只能去挂号大厅排队,所以第一次去白跑,因为去晚了,医生号挂满了,于是很失落回来。不死心又在网上查怎么才能挂到他的号,*牛QQ到处都是,随便挑了一个联系,对方很爽快答应可以帮忙挂到,但是手续费需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挂了,第二天一大早按照约定好的地点一手掏出现金一手接过一张7元钱的挂号单,第一次看名医各种期待,但是医生看了检查报告几秒就开了药,我和他的对话不到2分钟,然后被示意看好了,叫站旁边等药方,位置让给下一个病人。李医生旁边有个专门的助手在打药方,当时就在想“我的啊,多问一句话都难‘’。因为孩子小,所以传统的中药材熬水服用不是很现实,医院有一种免煎中药,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中药,就是像板蓝根一样,各味药做成颗粒,医生开几味你就拿回来按处方倒一起搅拌,水放少一点喂药。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免煎中药比传统煎熬的中药性要苦,闻着都反胃的那种,所以冲水孩子一喝下去几乎都吐了一半,强行灌药不是我的作风,看着太多家长强行灌药孩子那痛苦样。最后没有办法,自作聪明不冲调,直接把颗粒搅拌在蜂蜜里,直接拿勺子一点一点喂,孩子居然也配合着吞下去了,但是每当看到我剪药袋她还是会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不要吃药”,很是心酸,想到和手术的风险相比,心酸就心酸吧,坚持喝一段时间。就这样服用了3周,期间有一次没有挂到李医生的号,什么牛都没用,没有办法我只能按着上一次的药方直接到简易门诊开同样的药回来继续服用,第三周的医院手术室打来电话说可以提前过去手术,也正好是这一天的前一晚,我发现孩子能睡整个晚上,她的鼻子通了,于是果断回绝了手术室,告知对方我们取消手术。当时那种心情真的是像中了大奖,看着床上还在酣睡的小胖妹无比的兴奋,我找对了医生,有时候想想惊喜就在转角,只要坚持。接下来将近3医院,挂号费多药费多,但是也认了,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最后一次就诊李医生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孩子可以停药了,等着慢慢恢复,加强身体锻炼,避免经常感冒去刺激那腺样体,不影响食欲和睡眠可以不用理会它,漫长的求医过程暂告一段落。
通过这一波操作,孩子胃口好了很多,此后一有个感冒发烧去就诊我直接告诉医生孩子有过敏性鼻炎,拒绝各种检查和化验,先服几颗药,观察几天再说,很庆幸每次都没有大问题,这种大胆的医院都不去了,自己成了半个医生。偶尔夜里发烧,一个人爬起来各种推拿按摩退烧,实在不行拉到洗手间擦澡,狂喝水,太多次冒险的操作此处不便过多描述,也不建议效仿,医院
好不容易熬到了3周岁,上幼儿园的年龄,眼看苦日子快结束了,这期间孩子爷爷过来帮忙带了大半年,舅舅也带了一段时间,陆续在外面兼职工作了几个月,但总不是长久之计,劳碌命的人闲不住,所以还是打算幼儿园开学后出去上班。终于等到幼儿园开学了,第一天进学校挺好奇,当时一起入园的还有她的发小,但是我一离开就开始哭了,不愿意待幼儿园。因为每天幼儿园16:30就放学了,而我17:20才下班,到幼儿园接她差不多18:00,相当于她要比其他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多待1.5H。每次去到那个教室,几乎都是她一个人静静地在看电视、玩玩具,看到我来了就委屈地哭,觉得自己一个人被留下来很可怜。每天晚睡前就在哭说不想上幼儿园,第二天早上起来边哭边被我拉着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这种局面持续了快1个月才算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接下来的幼儿园3年确实是无忧无虑,原以为和谐的日子就是这么继续着。
转眼又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小时候的我们读书是很快乐也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回家,该干嘛干嘛,直到我的小孩入了小学我才知道自己的定位错了。入学第一天,英语摸底考试,放学回来拿着一张12分的英语试卷给我,还哭了...当时我就在想,她为什么哭了呢?她知道12分是什么意思?因为幼儿园没有真正意义的分数,就写写字,老师批改也是在上面打小红花的标志,比如写得很好就给5朵红花之类的。她这一哭我就感觉这孩子对自己貌似有点要求,说白了就是有点要强,我一直在回顾抚养过程中哪个环节无形中给她灌输了这个观念,让她潜移默化形成了这种较量。也翻看了一些书籍,大概意思就是在她出生后也许没有,也许在孕期的时候有这种潜意识,比如对这个胎儿有期待等等,这是心理学方面书籍的角度分析,当然我不尽信之。既然她哭了,我总得想怎么解决问题,于是打听了当时考了90多甚至满分的同学家长,得到的结果是别人家孩子幼儿园期间就在外面的培训机构上课,我当时很惊讶,也是第一次知道所谓的“启蒙”,我原以为喂饱孩子让她健康长大,读书是她自己的事。所谓家庭教育的观念一直都有,但我没有想到这个家庭教育会上升到拼辅导班的层面。说实话,小一属于糊里糊涂过来的,每天下班回来应付学校布置的作业刚刚好,然后带着娃儿在楼下放放风。因为我们有早睡的习惯,尤其小孩子必须21:00入睡,唯一的理由是能长身体,至于脑子长不长没太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2011/1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