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复咳嗽老不好会不会咳出肺炎

                            

咳嗽是症状,肺炎是疾病。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但本身并不会变成肺炎,而肺炎却会有咳嗽的症状。那么,宝宝咳嗽老不好,要如何区分不是肺炎呢?

咳嗽不是病,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咳嗽并不是一种疾病,它是呼吸道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引发的一种反射。当人体部位收到了某些刺激,身体就会自动做出反应,咳嗽产生的高速气流可以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鼻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肺炎……只要是呼吸道受到感染,都有可能会有咳嗽症状。

对于肺炎来说,主要是由于下呼吸道的病毒感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和细菌都是经由口鼻吸入的。因此,上呼吸道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部位。

孩子一年中可能会发生好几次感冒,但却不一定能有一次发展到下呼吸道,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努力发挥作用来对抗病毒和细菌,从而阻止感染的加重。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免疫系统还是很给力的。虽然,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烧咳嗽等比较重的症状,但只有少数会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状况。

所以,长期咳嗽是症状之一,但不是病因。

有家长会担心,就算是感冒也已经退烧了,孩子咳嗽怎么那么久还没好?

首先你要判断,你理解的那么久是否真的有“那么久”。

其实,根据病程的长短,儿童咳嗽可分为:

急性咳嗽,2周内

迁延性咳嗽,2-4周

慢性咳嗽,超过4周

可以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但是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咳嗽,2-3天都不用太担心,往往在3-5天会有个自然加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咳嗽持续的时间,总是大于发热的时间,是感冒过程中最后消退的症状,有时候甚至需要需2-3周。

那么肺炎引起的咳嗽有什么特点?

虽然上呼吸道感染大多可以靠免疫自愈,但是家长无法预测孩子的免疫能力,也很难预测疾病的走向。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症状信号来判断是否病情加重。

呼吸急促是特点

肺炎是因为肺部感染,原本我们健康的肺泡充满了氧气,当肺部感染,氧气减少,气体交换就会出现困难,人体本能地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更多氧气。因此,呼吸急促是肺炎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根据WHO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规划,儿童呼吸急促的标准是:

2月龄,呼吸≥60次/分钟;

2~12月龄,呼吸≥50次/分钟;

1~5岁,呼吸≥40次/分钟;

≥5岁:呼吸频率>30次/分钟。

这个呼吸频率要怎么数呢?

1、首先要保证是孩子是在安静的状态下,最好是等他睡着了再数。

2、通过腹部或胸廓的起付来判断,一起一伏算一次。

3、用手机秒表,监测完整的60秒时间,这样准确率更高。

如果数下来已经超过对应年龄的呼吸次数,就要引起重视。

发热、反复咳嗽、精神状态差

发热、流鼻涕、咳嗽是感冒和肺炎常见的症状,但是两者也是有一些区别的。

感冒引起发热通常在38.5℃上下,而且对孩子精神状态影响较小,熊孩子们依然可以生龙活虎。

如果病程中反复高烧,且体温达到39以上,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咳嗽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是越来越重,听起来每一次咳嗽都很深,这时候就要警惕是肺炎。小婴儿拒奶或者烦躁不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那么我们要尽快带孩子就诊

既然不是肺炎,咳嗽需要用药缓解吗?

不盲目使用止咳药

前文我们说过,咳嗽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它是在向外排出分泌物,避免进入肺部,所以咳嗽不是坏事。

儿童咳嗽的药物治疗,家长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镇咳药。但是现在镇咳药治疗儿童咳嗽的有效性证据不足,且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版)不推荐常规使用。不过对于某些症状明显的患儿,依然可以选择适当使用镇咳药。家长们切勿自行使用镇咳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镇咳药。

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儿童急性咳嗽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减轻咳嗽和其他症状或缩短病程,反而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诱导细菌耐药,因此《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版)不予常规推荐抗菌药物治疗。

硬糖蜂蜜可以缓解

对于大多数孩子咳嗽,无需刻意去止咳。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含硬糖来缓解喉部刺激,减缓咳嗽症状。是因为硬糖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可以提供持久的甜味刺激和粘液保护层。

此外,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直接吃小半勺蜂蜜或者蜂蜜水,缓解咳嗽带来的不适。

家长还要注意保持空气清新,减少油烟或二手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些孩子因为鼻腔分泌物倒流引起的咳嗽,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我们要知道,超过50%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咳嗽自然持续时间会超过10天,因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观察和等待。

免责声明: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2304/2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