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心脏也有耳朵?
是的,你没听错!
我们的心脏真的有两个“耳朵”!
脑补一下,
画面有点清奇~
小北
小南
哈哈~心耳是我们人类从软体动物开始,心脏逐渐进化的中间产物,是从每个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是心房的一部分。
其中左心耳非常“调皮”,是房颤血栓栓塞的主要来源,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来源于左心耳。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30%以上。
由于房颤而出现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据统计,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比非房颤患者高出5倍。
预防房颤血栓,
最有效的办法是直接消除房颤,
使患者始终维持正常心律。
针对房颤的消融术是最有希望维持正常心律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成功率在50%—90%之间。
然而,即使是消融成功,有高血栓风险的患者术后依然不能停止预防血栓的治疗。也就是说,单纯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对于高血栓风险患者是不够的。
尽管抗凝药物能够很有效地预防血栓,但是长期药物抗凝治疗也会明显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尤其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栓塞和出血的风险都非常高,很难权衡利弊。
所以,我们的话题又要回到“集中了90%的房颤血栓”的左心耳了。
左心耳是袋状结构,只有一条狭窄通道与左心房相连,只要堵住这个狭窄通道,血液就进不去,一方面血栓原料没了,另一方面,即使里面有血栓也出不来了。
所以说,
只要够彻底挡住左心耳的血栓,
理论上,
就可以消除90%的房颤血栓风险。
90%啊!那对于房颤患者来说真是好消息啊!
小北
小南
是啊,而且左心耳封堵术相较于外科切除左心耳的手术方法,具有更简单易行、创伤小、成功率高的优点。患者术后无需长期口服抗凝药,既免除了卒中危险,又避免了抗凝药可能导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也大大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那简直是太棒了!
小北
日前,我院心血管内科乔增勇主任医院林逸贤教授合作,成功实施了2例LAmbre(TM)左心耳封堵术。其中一位是一名持续性房颤病史多年的83岁患者,曾先后2次行射频消融术均复发,有“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病史,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手术仅用30分钟,术后第2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目前两位患者均已康复出院。
文字:心血管内科、宣传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回顾
1
宝宝反复长红点?可能是得了过敏性紫癜
2
你的扁桃体究竟需不需要割?
3
青春飞扬,医路有你!
4
“C位上岗”?你还差一次新职工医务岗前培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