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配乐
前言本文撰写于年1—3月,距今4年有余。作者原创、桂哥整理。
往昔的团部(又称场部,地名:八里铺),布局大气,红砖瓦房,绿荫大道,广场整洁,典型的部队机关气派,下属营连虽然简朴,也整洁规范,管理有序。
在赛湖农场打的第一口井
赛湖地名的典故。赛湖“在明、清年间,以湖畔杨柳成林,原称“杨林湖”;传说清末,因德化、瑞昌两县对此湖县界有争议,商定由两知县以赛棋裁决,故名“赛湖”。
从传说来看,瑞昌的棋艺比较高,争得了赛湖。
赛湖农场的历史沿革,按照某个阶段种田主要劳动力的状况来定义农场:
劳改留场人员为主的-年称为“劳改农场”;
-年三次名称变迁,主要生产力是知青,可以称“知青农场”;
之后30年,知青走了,生产力主要是留场职工,实施种田外包后,职工变为经营管理者,称“国营赛湖农场”,简称“赛湖农场”。
赛湖农场位于瑞昌市东郊,土地面积约占全市1/48,人口约占全市1/42。
(注:关于人口、面积数据是粗略估算)
一、毕业分配背井离乡年4月21日下午,上海69届知青去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的日子。军工路码头,东方红4号轮,一声声汽笛长鸣,满载知青千余人,轮船驶离了黄浦江畔。
从此,同一船的知青就成为一团的战友,其中百余人成为了七连的战友。(后改名:赛湖农场)
当年乘坐的东方红长江轮图片
当年的乘船票证
上山下乡国家战略
专用码头军车军列
我,只是一只蚊子
连、营
在集图军的沙盘上
只是一面小旗
我的农场、我的团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
找不到的一个点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兵知青的前身
褪下红袖章扛锄头的兵
二、上山下乡风雨人生(一)农场战友转发了一张年7月南昌三中的毕业分配通知书,毕业去向:赛湖农场。通知书上有“最高指示”、文革、革委会的字样。
在那年代,印“最高指示”台头的通知,就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使一代中小学文化程度、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知青,懵懵懂懂地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城市,离开了父老、亲友、故土乡邻……
当年,每位知青都曾收到过这样一张粉红色的普普通通的纸,尽管去向措辞格式有所不同,但,“最高指示”的红色特征,毫无例外地印在通知书页首。
一纸定前程,重温旧物,几多感慨!不似天涯沦落,不知前程渺茫,无期的接受再教育……
凭通知书带户口本去派出所注销城市户口,到了农场,也不用凭通知书报到,连队造好的花名册,领导按花名册点名,应“到”,就完成了“报到”。
在上海,凭通知书可以买一支牙膏,一只热水瓶,一个脸盆,一条毛毯,一顶单人蚊帐等,去北方(关外)的知青可领一套棉衣棉裤棉大衣。我确切地记得,下乡前母亲陪我去上海南京路帐子公司买了一顶单人蚊帐,在赛湖农场时,蚊帐是每人必备的,一年四季都要使用。
那年头,物资贫乏,生活贫穷,有钱没东西卖,有东西无钱买。日用品紧缺,连肥皂、白糖都得凭票供应。“上山下乡通知书”上并没有明确提示可以凭通知购买日用品,只是在百姓中口口相传凭通知书可买哪些物品,同时,也要具备有货并有钱。
通知书上可见清晰的三折折痕,一折二折三折,16K纸折成八分之一大小真好可放进口袋,这就是当年许多知青随身携带的印记。
岁月飘逝,一张通知书保存了50年,保存了一段历史。
(二)通知书的反面记载了上海知青被批准插队后购买物品的记录,印证了那个年代物资贫乏,印证了凭通知书可以购买日用品的记忆。
通知书的反面,营业员手书三次购物的记录,购物的时间跨度达六个月,记录的三行内容分别按日期/购物品种、数量/商场名称摘录如下:
一、9/25已购棉毯壹条(香花);
二、9/29帆布袋壹只(香花);
三、3/21牙膏2支。
记录内容说明:(香花),指上海长宁区的香花商场,一、二的日期分别指年的9月25日与9月29日,三的日期指年的3月21日。该知青被批准去逊克插队的日子是年9月18日,而真正成行的日子是年4月14日,延迟出发的原因在这张“通知书”背面另有说明。
黑龙江逊克县,由于金训华烈士的事迹而闻名,当年,我的一些同学好友也追寻烈士的足迹慕名赴逊克县插队,慷慨激昂之亢奋,前赴后继之壮怀。奔赴逊克县的知青中不乏才俊优秀人士,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无论当年,亦或今朝。
知青烈士金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上海人。
年5月他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到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
8月15日下午,因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质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部分赴逊克县插队朋友的合影
他们中有教授、学者、画家、作家、教师、公务员、老板、平民。他们都是充满生活热情、有情有谊之人,无论艰难曲折,保持达观上进,在人生的舞台上交出了成功的答卷。
三、建设兵团豪情万丈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七连武装排人员名单汇总表(总计:88人,汇总日期:)
名单不便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