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点击上方“蓝色字”免费订阅

本讲主要内容:1.全能细胞核挑战器官解剖:细胞分化之后,“各司其职”的细胞分工,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打破了器官解剖的认识。比如,原来的器官解剖认为,肺和气管组成呼吸系统,肺的作用就是维持呼吸,心的功能就是射血的泵,肾就是排尿的滤过器,胃肠道就是食物加工厂和营养吸收的工具。.免疫中的细胞吞噬: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它们都是以“胞饮”的方式,把细菌、病毒、破损细胞的组织碎片、异物颗粒等,先吞进来,再进行破坏消化的,就像蛇吞动物一样,是整体吞入的。所谓“小吞噬细胞”,指的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除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体里还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就是抗体免疫;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就一般的对抗外来微生物的体液物质。4.抗原与抗体的相互斗争:所谓抗原,就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其具体化学变化十分复杂,人为的外在干预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时刻不停地随机进行。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必须尊重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生命听命于“他组织”的安排。

刘云双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西方对人体的微观世界的成就,过去人们都说这是很先进的“科学医学”,比中医精细准确。

但是,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中医从生成的角度认识人体,从有无相生的角度看待生命,具有大智慧。

“大制不割”,生命的整体性,不是局部叠加的作用。

就如同认识水灭火,浇花,洗脸的作用,不能用它的组成氢气,氧气来解释一样,生命的奥秘也不是低层细胞,分子等所能代替的。分子,细胞,不是人体,不能取代人体的感受,不能决定生命的整体性。

全能细胞核挑战器官解剖

细胞分化之后,“各司其职”的细胞分工,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打破了器官解剖的认识。比如,原来的器官解剖认为,肺和气管组成呼吸系统,肺的作用就是维持呼吸,心的功能就是射血的泵,肾就是排尿的滤过器,胃肠道就是食物加工厂和营养吸收的工具。现在通过组织细胞学分析,看到肺的组成不是一种细胞,而是由很多不同的细胞“组合”起来的,组成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的细胞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几乎是“一步一景”,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气管的管壁逐渐变化,气管的内膜也逐渐变化,这些变化都与不同“细胞组合”有关系。气管内膜的细胞,有的形状像一个酒杯,主要管分泌液体、粘液,可以湿润吸进来的空气,起到加湿器的作用,也可以粘附吸进来的粉尘颗粒、细菌、病毒颗粒,起到清洁和防御感染的作用。气管内膜里的脏东西、有害物质,无论是自己分泌的,还是外来的,都需要排出体外,这就是柱状细胞的作用,一个一个的柱状细胞表面,都长满了纤毛,这些纤毛都按照相同的方向、按照相同的节拍摆动,像一个一个的齿轮传送带,把气管里不需要的东西传送到咽部,变成痰液,通过刺激感受器,形成一个咳嗽反射,然后才能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组织有序的集体舞,不允许出现错误和不协调。

那么,是谁在组织这场舞会?这就是人体的自组织能力。

当然,空气进到肺泡里之后,并没有完成代谢作用,空气里的氧气要穿越肺泡的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两个内皮细胞之间的基底层物质(肺间质),进入血液的红细胞里;另一方面,红细胞里的二氧化碳也要按照这条道路,进入肺里,然后排出体外,完成空气的新陈代谢交换。肺泡的内皮细胞也不是单一组成,而是由分工不同的细胞来构成,有的主管分泌粘液,维持粘弹性和肺泡张力,防止肺泡塌陷、闭合的作用;有的分泌抗体;有的可以吞噬外来的侵入者。肺泡分泌的许多化学物质,具有重要的内分泌作用,现在已经出现了一门新兴的《心肺内分泌学》。外周血里的一半白细胞,存在于肺毛细血管组成的“边缘池”里。因此,肺尽管有着开放的呼吸道,空气之中悬浮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直接进入肺里,但是肺脏能够阻挡和消灭外来致病细菌、病毒,具有强大的自洁功能和卫外免疫作用。所以,从细胞组成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肺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有循环功能、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有很复杂的生理功能。因此,不能整齐划一地,用器官解剖简单地说肺是一个呼吸器官,它的复杂功能不能如此粗狂地进行概括。

其实,就是呼吸这一项功能的实现来说,也绝对不是由肺独立完成的。首先,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要靠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来支撑。而脑呼吸中枢功能的实现,要靠血液里的氧气、二氧化碳水平,酸碱度、电解质的正常比例来维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上膈肌、肋间肌、肋骨、胸锁关节、脊肋关节等协调一致,腹部压力的大小适中,才能维持肺的呼吸功能。由此可见,气体出入人体,完成新陈代谢,是一个全身参与的过程,不是肺脏独立完成的工作。

如果把参与呼吸的每个细胞的作用,用分子水平的数据进行书写,那么这个过程的实现,或者维护,其数据将是海量的。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但是,血液、血压、血管都是血液循环不可缺少的因素,神经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代谢产物、酸碱平衡、血管活性物质都是影响心脏完成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依赖全身各个有关因素的协调一致的工作才能完成。对于某种物质的过敏,就可以形成过敏性休克。而休克的出现,首先是有效循环的崩溃。可见循环功能的维持,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更不是心脏一个器官所能主宰的。

消化吸收、尿液排泄、大便畅通、汗液显性与隐性排泄、人体情绪的正常维持,各种肢体活动的实现,都是全身各个脏腑器官协调一致才能完成的,都不是某个器官孤立进行的。

因此说,器官解剖对于人们认识身体结构,认识各个功能的参与因素,都是有帮助的,但是仅仅依靠器官解剖是远远不够的,容易陷入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容易把全身密切相关的功能联系割裂开来,容易把人当作机器来看待。

器官解剖决定论的指导思想,容易把活人与死人的界限模糊起来。

中医认为,在人体没有了进出身体的那口气的时候,已经是“阴阳两界”的区别。尽管他(她)的体温正常,细胞也还大部分活着,可以做各种器官移植的供体,但是没有了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在整体上这个人已经死了,生命已经消失,变为了“非人”的尸体。有了人与尸体这么大的差异性,依靠器官解剖却发现不了这个区别,这就是它的局限性。

器官解剖的认识论,也容易忽视人的精神心理作用,因为解剖刀下没有思想、精神,也就是看不到人的精神和社会属性,会把人降低为一般动物看待。

关于细胞之间的复杂调控,我们还可以通过白细胞在体内的免疫监视过程来了解。

免疫中的细胞吞噬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它们都是以“胞饮”的方式,把细菌、病毒、破损细胞的组织碎片、异物颗粒等,先吞进来,再进行破坏消化的,就像蛇吞动物一样,是整体吞入的。所谓“小吞噬细胞”,指的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一旦病原体穿透人的皮肤或粘膜,进一步到达体内组织后,组织细胞首先“报警”,释放白细胞趋化物质,吸引吞噬细胞的到来。白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震动、粘附,然后穿越内皮细胞的缝隙,做变形运动,来到组织之中,这个过程叫白细胞的“逸出”。这就好像警察出动,来到事变现场的过程一样。白细胞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之后,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

若病原体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也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病原体进入人体之后,引起一系列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就是在吞噬细胞内,先灭活病原微生物,后溶解、分解,变成无害化的简单化合物。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医学上把细菌被吞噬之后,在吞噬细胞内形成的结构,叫做“吞噬体”;吞噬细胞内含着丰富溶解酶的结构,叫“溶酶体”,二者互相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

在有些情况下,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没有被杀死和溶解,反而会造成细菌的进一步蔓延和疾病向慢性方向迁移。这是因为病菌的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出现的“意外情况”。

一般情况下,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积极适应吞噬细胞的内部环境,未被溶解却在那里寄居下来,成了吞噬细胞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就是“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使人体与细菌的关系复杂起来,它一方面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打击;有的病菌还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尽管其具体的作用细节不够清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增强机体吞噬细胞作用的过程,很多清热解毒药过去认为它们治疗感染是因为能够杀菌、抑制病毒,实验的结果往往不具备这种作用,而是增强机体吞噬细胞功能作用。至于是什么物质,几种物质起了这样的作用,则缺乏进一步的研究。

朱良春先生说,有一种中药在民间叫“铁脚将军草”,治疗肺脓疡效果很好,把这个药物带到南京植物园去请教,才知道这叫金荞麦。后来上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药物抗菌试验研究,结果金荞麦不仅不杀菌,而且菌落生长得很好,它的作用原理就不能用抗菌来解释了。后来用同位素示踪发现,这种药物吸收之后就向病灶周围聚集,有利于吞噬细胞消灭化脓菌。

针灸、按摩所以能够帮助有感染的病人恢复,也主要是提高了患者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除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体里还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就是抗体免疫;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就一般的对抗外来微生物的体液物质。

在人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比较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也就是说,特异性的抗体与非特异性的免疫物质,往往是协同作用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也有协同作用,是一个整体,是分工不同,都是机体免疫监视的一部分。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有野战军,也有武警和各种警察,它们在海陆空每一个领域里,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在任何一秒钟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

免疫细胞识别自身细胞发生的变异,就可以将其破坏清除,把癌症消灭于未萌状态,人体就不会得癌症。相反,自身细胞一旦失去免疫控制,不受节制地复制分裂,形成没有原来功能,堆积起来的大量无用的细胞,就是癌症。癌症细胞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它无节制地分裂,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来大量生产自身。

癌症细胞无限增殖的现象,是所有“个体化”细胞的特点,就好像每一粒种子都希望发育成一个完整生命一样,癌细胞也希望脱离人体的制约,另立王国,在人体里再建设一个整体。它建的这个结构,没有人体的组织结构,也没有人体的功能,是一个没有设计,没有功能的结构,是“很糟糕地设计”,是随意涂抹的一幅画面,是胡乱堆积的一个结构。这样的现象,不应该发生,这也是人体免疫监视希望避免的现象。

假如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没有“整体观念”,每一个细胞都想着自我的膨胀,生命整体就将瓦解。即使是一个细胞突变,失去控制的努力成功了,就足以让人致命。这就是癌症的危害性。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因此说,中医主张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很有道理的;“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也是充满真理光辉的治疗原则,它并不会因为词语的古老而失去魅力。

中医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是通过人体反应这个“中介”完成的,不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不是在免疫细胞的分子靶点上做文章,而是通过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增强而起作用,是宏观调控,而不是局部修理。宏观调控是粗狂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细部的一一对应。因此,中医的治疗尽管显效比较慢,却往往是可持续的良性变化,“副作用”很少。

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淋巴细胞的主要制造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组织结构,像一道道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人们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时,都是他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没有看到盲肠(阑尾)和扁桃体的明显功能,就认为他们是无用的赘尤,主张用手术刀割除它们。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医生曾经把充满细菌的结肠,看作是各种慢性病的根源,制造了很多切除手术,也就制造了很多灾难性后果。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是整体免疫力的一部分。

病从口入是一个常识,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细胞因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也的确有了很多进步。但事与愿违的事件也不少,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降低了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使免疫系统不能发挥作用。一旦人体的免疫力量发挥出来,就会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中医提倡的养生、食疗、针灸、气功、精神保健等措施,都有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而适当的营养也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

一般说来,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人体的功能,它们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免疫系统还有清除体内异物的作用,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免疫细胞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后形成的碎片,都必须靠免疫细胞加以清除。免疫过程能帮助机体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身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反复侵犯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特异性免疫反应,是由淋巴细胞来完成的。这也就是抗原与机体互相作用,产生针对性、特殊免疫反应的过程。

我们了解这些知识,就是为了说明人体强大而复杂的自组织能力,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这种能力,而不是代替它、削弱它。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斗争

所谓抗原,就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是先由巨噬细胞积极参与的。巨噬细胞将病原微生物吞噬之后,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可以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

淋巴细胞中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相遇后,连接起来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信息,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在杀伤性T细胞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也在积极产生抗体。这就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有机配合,是免疫反应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各有特长,互相促进。

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像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

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的特征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它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消灭掉。

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免疫过程一旦失调,就会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正常的人体里,都会检测到一定的针对自己身体物质的少量抗体,但是一般不会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自身抗体的出现,也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自身抗体主要是为了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为了说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道理,我们还必须弄明白几个名词术语。

所谓“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谓“反应原性”是指产生的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能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既具免疫原性,又具反应原性的抗原称“免疫原”。

某种物质被称为良好的免疫原,是因为它有特异的化学结构,这就是“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可以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免疫应答。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激活一种B淋巴细胞,只刺激产生一种类型抗体。而一个抗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抗原决定簇。根据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才能划分出那一个是禽流感病毒、那一个是猪流感病毒。

抗原功能性决定簇的总数,被称为抗原结合价。抗原决定簇少,抗体与抗原结合就少,往往就见不到反应。天然抗原或复杂的半抗原决定簇往往多达几十个,因此可以与很多抗体分子交互结合。也就是说,当致病微生物再次感染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种的不同抗体与之结合,把它缠绕起来,将它杀死、清除。

有些化学分子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引起免疫反应,但是如果把它们和某些载体分子,如蛋白质分子结合起来就有了免疫原性,就能使动物对这一复合分子产生特异的抗体。这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有反应原性,一旦把它与载体结合就有了免疫原性的物质,就称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寡糖,类脂和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等。吗啡就是一种半抗原,把它与蛋白分子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动物体产生相应抗体,此抗体可作为检测是否吸毒的试剂。

抗原相对分子量一般都在10×以上,而在4×以下者一般无免疫原性。在一定相对分子量范围内,分子量大者免疫原性强,这是因为分子量大,表面抗原决定簇就多,而淋巴细胞要求一定数量抗原决定簇刺激才能活化;大分子化学结构稳定,在水中呈胶体,不易被机体破坏或排除,这样在体内存留时间就长,有利于持续刺激淋巴细胞。核酸本身免疫原性很低,但只要有5个核苷酸与蛋白质分子载体连接,就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根据抗原的来源,可分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两类,前者如细菌、病毒、花粉、各种毒素以及小型动植物;后者主要为机体的免疫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物质、精子、脑组织等),或者机体原有物质的空间构象发生了改变的自身成分,如变性的IgG重链等。

抗体是人或动物受抗原物质(如细菌或其毒素、病毒等)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抗体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重要武器。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Behring发明了用含抗白喉毒素的动物血清,注射给白喉患儿,使其治愈,开创了免疫血清治疗的方法。此后,医学家们用含有不同抗体的动物血清,或人血清来治疗或预防多种传染病。由于Behring开创了抗体治疗传染病的方法,对防治传染病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世纪初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虽然是互补性的特异性结合,但并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只是通过非共价键结合。抗原与抗体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到种分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与抗原、抗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只有两分子表面广泛密切接触时,才能产生足够的力使其结合。抗原与对应抗体之间高度的空间互补结构,为这些结合力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亲和性(affinity)是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相适性而存在着的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avidity)是指反应系统中复杂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亲和力与亲和性有关,也与抗体的结合价和抗原的有效决定簇数目相关。

抗体与抗原结合是可逆的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解离,说明该抗体有高亲和力。

抗体和大多数抗原都属蛋白质。在通常的抗原抗体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因此蛋白质不会自行凝集出现沉淀。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而且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在电解质的作用下,使各疏水胶体之间进一步靠拢、沉淀,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在身体各部沉积下来,形成免疫损伤,或者成为自身免疫疾病。另外,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医学诊断之中,免疫复合物被广泛用为各种检查方法,制成了许多试剂盒,提高了疾病诊断分类的准确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生命自身自我保护反应的一种机制,中医用古老的语言概括为“邪正斗争”,对于二者的矛盾,中医主张“扶正祛邪”,尽管有失于粗浅的嫌疑,但是其高度概括的大智慧,的确有提纲携领、执简驭繁的作用。中医不仅在理论方面有“认识论”,更重要的是还有临床可操作性的“实践论”。许多中医药治疗措施,在改善、提高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免疫状态,以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都显示了高超的疗效。这就是中医药“善于改变微观”领域一个不可思议的优点。

抗原抗体反应过程,其具体化学变化十分复杂,人为的外在干预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时刻不停地随机进行。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必须尊重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生命听命于“他组织”的安排。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完整录音

曹东义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1812/17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