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传人讲座四季福寿长运在节气上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讲座来自中医传人,讲解四季养生医理,兼论述中华传统智慧,内容丰富干货多,欢迎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长文预警:中医学博大精深,本文仅为一时一地一家之言,请读者自行取舍。

介绍黄帝内经

今天请到来自中医世家的师兄为我们介绍中医的基本知识,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请师兄。

师妹要我谈谈对于传统智慧的看法,我本行是学医的,就从医学上面来说说。

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是学中国中医学,第一部要读的就是《黄帝内经》。

如果说某个中医,跟你说他不懂《黄帝内经》的话,那他铁定是在扯淡,门朝哪边开还没摸着呢。

《黄帝内经》分为上下两部,一是《素问》,一是《灵枢》。

《素问》是上半部,类似于总纲。它的精髓,从《上古天真论》一直到末篇,从论经络一直到针灸的实证的临床治病机理,可以说是非常完备的。

值得注意的是,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中国还没进入封建社会,就成书这么一篇,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论著,真是了不得。

在我学医的时候,我父亲让我第一次摸的书,第一本是《易经》,第二本就是《黄帝内经》。要求是通本全部能够背下来。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是太可怕了。

那时候你多大?大概十岁左右。

小学二三年级。对呀,很多字都还认不全,我爹就让我背。后来,他就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这么学过来的。

有关《黄帝内经》的讲解呢,如果大家感兴趣,除了《黄帝内经》本经之外,还有一部叫做《难经》,也叫《黄帝八十一难经》,这两本书综合起来看,应该是比较可以了。

有个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也为《难经》作过序,是谁呢?就是“初唐四杰”里的王勃,写《滕王阁序》的那个人。《黄帝内经》是他的世界观的发端。

中医认为,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大伙从小学马克思主义,到这儿来呢,我希望大家不要带着一些固有的成见来看待中医。毕竟还是要从中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

中医,讲人体与天地万物相齐。庄子说,天地不过一指,万物一马。

天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天有十二时辰,人有十二正经;

周天三百六十度,人有三百六十穴;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可以说是处处相应。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一种观点。

以这种观点为基础,又辅以咱们中国最为传统的,也是最为古老、最为朴素的辩证法,叫做阴阳辩证法,构成了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

可以说,只要是说中医,无论是哪一家哪一派,都必然以阴阳辩证、八纲辨证等为纲首,贯穿始终。

《黄帝内经》里面,我选择的是《四季调神大论》,讲四季养生的一些知识。

还有一点要讲的内容,就是政历二十四气。也就是常说的二十四节气了。我想大家都会背这个顺口溜: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概括了二十四节气。

四季,每一季,分为六气,各有其特点。我们现在看春三月。(幻灯片)

《四季调神大论》:春三月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春三月”,也就是指春天的三个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天地万物,处在一种生机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对我们人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夜卧早起”。

晚点睡,早点起。早上起来之后呢,“广步于庭”也就是在庭院里面散散步,把头发披散开。

古人的头发是很长的,现在留长发的男生不常见了,女生是比较多的。“广步于庭,被髮缓形”,头发披散开来,不要束在一起,让形骸尽量放松。

“以使志生”,为了让自己情志舒缓调达。那么为什么呢?后面就讲到了——“逆之则伤肝”。

春,五行属木,五脏之中肝属木,而木性喜调达而恶抑郁。喜欢自由自在地延展开来,而不喜欢被压着。

大家可能都见过这么一个现象:上山随便拣一棵什么树木,把它掰弯过来,它自己就反弹回去了。我们看到的每一棵树都是这样的,伸展得非常开,绝对没有什么树是长得缩在一起的。

当然盆景除外,那是人为给它塑造成一种病态的样子,比如有一篇文章叫做《病梅馆记》。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天主生发之气,五脏生发之气在肝。养肝为养生之首。而在另外一种说法里面,“肝藏魂”,魂为清晴之气,上应于天。

因此,春季养生的要点,一定是让形骸尽量地放松,尽量地调整情志,切勿让自己情志抑郁,否则的话必然伤肝。

各种各样的肝病,在春季的发作是非常厉害的,因为春天怒气盛。像肝癌、肝炎之类,在春天最容易发作。这段时间上应于肝,生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为虚弱的时候,也容易为情志所伤。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如果说换成治理国家的说法,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段时间要与民休息,而不是说搞些这个那个的政令干扰。因为春天是种庄稼的时候,大家都是知道的。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春天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夏天就极为容易出现一些非常不好的病变,“寒变”。夏天本应该是很热的时候,它却会因其抑郁而生寒症。也就是说夏天特别容易着凉。

“奉长者少”,如果这样子的话,能够长命百岁的人真的很少。

《四季调神大论》:夏三月

夏天这三个月,五行之中属火,在五脏之中,心属火。大家应该都有上过火的经历吧?

(一般是夏天上火多吗?)

也未必是夏天上火多。但是有上火的经历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上火比较轻的症状就是口舌生疮,皮肤长痘痘之类的,都属于心火不收的情况。

还有晚上睡不着觉。你们有过失眠的经历吗?晚上睡不着觉,也可算是心火。

当然,晚上睡不着觉,也可能是肝和心,两脏主使的结果。为什么?肝藏魂,心藏神。神不守舍,魂不归肝,都会容易造成失眠,但是心火亢盛一定在前,因为火大必伤肝。

大家都知道,要生火肯定得有木材,火烧得越旺,木材就用得越多。肝属木,木生火。如果心火亢盛,必然会影响肝气,这是肯定的。

夏天这三个月,“此谓蕃秀”,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天地万物都是处于生机极为旺盛的时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都是在这个时候。

这时候怎么养生呢?“夜卧早起”,晚点睡,早点起。“无厌于日”,太阳太大了就不想出去,猫在家里面,这样是不行的。“使志无怒”,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尽量不要动怒动气。

“使华英成秀”,这个时期,生机已经很旺盛了,如果说再遇到什么事情让自己心火不收,就会让生机过于亢盛,这必然会致病了。但是如果能够心平气和,使生机元气能够自然疏泄,才是养生之道。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好比是,你所喜欢的东西都在外面,而不是一点事情都让自己怒火冲天,这才是养生之道。

如果说没有注意,或者反过来的话——“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痎”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应该听说过肺结核吧?“疟”呢就是疟疾。在古代不叫疟疾,叫做“寒热症”。寒热往来,交相攻击,其形必散。

中医没有病菌的说法,中医讲“气”,讲“疫气”,也就是瘟疫之气。在南方叫做“瘴气”,在北方叫“疫气”。因为环境是不一样的。南方的瘴气,又分为“桃花瘴”、“秋水瘴”之类。

“奉收者少”,也就是说,本应有收有放,但是它有泄无收的话,“冬至重病”。到了冬至,极容易得病。

为什么呢?心属火,而肺结核一类的疾病,肺属金,火克金的。因为生机过旺,第一损肝气,第二克肺气。肺气生于肃降,必得痎疟。一般来说,它的预后,就是冬至。这是夏季养生的一些要点。

在中国传统对于一年的划分之中,一年其实有五季。怎么回事呢?就是仲夏,这段时间属土。属土主脾胃,但是因为土在一年是属于“黄中之土”,也就是中央之土,金木水火都是分属四方。这样呢,它不单独提及,但是每一季(的最后18天)都有。

打个比方,听说过肝腹水吗?俗称“水桶腰”。得了这个病,腰背很胀,走起路来,肚子里会有丁零当啷的水声。而且这种病是很重的,一定是面色黄疸。

肝腹水,顾名思义是肝系重病,但是如果中医治这个病的话,一定要从肾上面入手。为什么呢?他认为是“肾不收水”,而使水下溢。也就是水满则溢。如果说水利部部长不工作了,那水就要泛滥了。所以说治疗肝腹水的话,中医用的药,必然有激发肾气的药物。

还有就是消渴。(糖尿病?)

不是,糖尿病会有消渴的症状,但是消渴不一定是糖尿病。消渴的症状是什么呢?总想喝水,喝完之后他很快就……(排出来了?)

不是排出来了,(笑)有这种理解也很正常,喝得快就排得快。他确实会很渴,但这种人偏偏不排。他越喝越渴,越喝越想喝。

这是消渴。消渴又怎么治呢?如果是中医的治法,会用乌梅丸这一类的药方。因为肝属木的,从肝系入手。

(干嘛不从脾入手?)你说的很对,消渴一般是从脾胃入手,但是偏偏他从肝入手。

治消渴症,中医大多会用乌梅丸、逍遥散这一类的药物。(笑)

想到丁春秋了啊,看来看武侠都看了不少。此逍遥散非彼逍遥散。大伙可能都不知道,如果哪位女生想减肥的话,逍遥散也是一味良药啊。

为什么要从肝入手呢?说一个最简单的现象,大家听说过“水土保持”吗?脾属土,如果没有了草木,这个土还保不保得住?水保不保得住?道理就在这里。

其实中医的医道理论,是中国古人观察天地万物的生长之道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然后以象人体。

咱们中国的传统思想很有意思,它不是说看人就只是看人,而是把人看做天地大环境中的一员。

比如老子说“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其一。还有“天地人”三才理论。天上、地下、人居其中。《易经》这又是一种说法。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天人观,不是把人割裂地看待,而是将人置于天地万物之中,融为一体的整体的看待方法,不是割裂开来的。

既然消渴这种症状,与脾胃系统有关,脾属土,而偏偏胃也属土,两土相应,则必犯其难,上犯于肝。

得消渴症之人必然有这样的问题——易怒,心情会非常烦躁,极度烦躁,一不小心动手打人都有可能。

为什么呢?土不足,则不足以养其肝。如果土地贫瘠了,树木怎么长得起来呢?对不对?那么这样一来,肝气一弱,魂必不安。魂不安则影响其心,神魂不安,那这样的人是烦躁还是不烦躁呢?就是这样子。

所以说,咱们传统的思维里,无论看待什么,都是一个整体。哪怕是研究天象的“钦天监”,他观察天象的目的,也不是像西方的布鲁诺伽利略那样,研究天象只是为了爱好,想搞清楚为什么地球要绕着太阳转,为什么月亮绕着地球转。

在中国不是这样。观天象,是为了看天下是不是会有什么灾厄,为了国泰民安。总的来说认为天人是相应的,天人是合一的。如果天象有变,人也会倒霉。

扯远了,说秋天。(以上几段以病例分析说明属土的长夏和属土的脾胃之病的分析治疗方法,从中牵出中国传统思维的模式,也并不算跑题。)

《四季调神大论》:秋三月

秋天是属金的,金性肃杀。在古代呢,如果说处决犯人的话一定是在秋天,叫做秋决。

这个习惯,从汉代以后就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因为秋天主刑杀,秋天是割稻子的时候,秋气是很利、很锐的。

“天气以急”,在秋天,天气会变得越来越急,由暖而冷,速度会越来越快。“地气以明”,地气上腾,阴气上升,也可以这样理解。地气属阴,天气属阳嘛。阳气不断收敛,而阴气不断升腾。

那么这段时间该怎么样呢?“早卧早起”,早点睡早点起,别睡懒觉,但是晚上也不要熬夜。“与鸡俱兴”,鸡什么时候睡你就什么时候睡,鸡什么时候起你就什么时候起。

“使志安宁”,不仅要心平气和,还要安定、宁和。“以缓秋刑”,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缓解秋刑之气对身体的冲击。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神气使收敛于心,而勿使散发于外。使秋气由肃杀锐利的秋气变得平和,可以养生。

“使肺气清”,肺太重要了,不仅仅是我们最重要的呼吸器官;肺又主皮毛,如果有人皮肤不好,往往就是肺上有问题。

“无外其志”,让自己的心思不要过于“外”,有这么一种意思,可以理解为外向,也可以理解为贪得。因为秋天,万物收成,那时候,是收获我们财富的时候,如果说贪多务得的话,对于秋季养生那是绝对不合适的。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天就容易得一些肠胃上的毛病。

《四季调神大论》:冬三月

这里面有个简单的规律,是什么呢?咱们可以简单地划分: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天为阳明,夏天为太阳。也就是说阳气会到达一个鼎盛。然后仲夏而生少阴。秋天生厥阴,厥阴再生太阴,到了冬至,为一阳生,万物一阳生。

“冬三月,此谓闭藏”,都听过一句俗语,叫做“瑞雪兆丰年”,也就是说冬天雪下得越大,第二年收成就越好。为什么呢?生气藏于内,它的一点延续的生机完全地被至阴之气给包裹在其中,不断地滋养,而为了来年的生长做准备。

那么对于人而言呢,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是不可能逃脱这个规律的。正因为此,冬天的阴气太盛,阳气太弱,那么这时一定是养阳的时候。所以说“无扰乎阳”,不要让自己的阳气耗散得太多。

当时跟我爹行医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有个人总爱生病,就来找我爹。

我爹当时就给我出个难题吧。他说,要不你给他把把脉,看他怎么回事?不需要下药,你就是看看他什么问题。

我一把脉,当时就吓了一跳。那人和我是同辈的,我说:兄弟啊,你这是才结婚吧?他说,是啊,才结婚没两个月。我说大冬天的你就憋不住了怎地?(笑)

他是冬天结的婚,新婚嘛,也是人之常情,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节欲而养生”,他这么下去的话阳气耗散过剧,元气不足。

一个人的元气不足,他的抵抗力怎么会强呢?肾阳亏虚,必须首先得补肾呢。当时我都快骂人了,我说几十年的日子还那么长,就这几天你都憋不住?回去少想这些破事,好好在事业上加把力。

也就是说,冬季时候是养阳之道,尽量减少耗散阳气的事情。

“必待日光”,早点睡,晚点起,和之前不一样。前面几个季节要么是早睡早起,要么是晚睡早起,而冬季一定是早点睡、晚点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因为阳气升腾必定随着太阳。阳气上来之后,不至于太过耗散我们的阳气。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这里其实不应该是逗号,在“若已有得”后面就应该是句号。

这里讲的是情志。若有若无,就好像我心里什么都没有想,什么别的事情都扰不到我。就好像我自己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2011/1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