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医针灸”赏析
卞显红,浙江工商大学,博士,教授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本人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专栏,向大家介绍各类具有典型中国范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史诗级系列文化视频。请大家赏析。)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尝自然百草,品人生百味。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最终阴阳调和方可康复。对症下药,药物的特点与功效完全符合病症方可使用。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白芍酸寒,能泄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灸则温中,生则泻火;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东汉张仲景,总结“八纲八法”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成为了后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一部《伤寒杂病论》被后来的学者奉为中医经典著作;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技艺,创立的“五禽戏”至今为人们所学习模仿,增强体魄同时又不失趣味;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孙思邈则是收集了余药方,被尊称为“药王”。
治疗大疫小病,中华医药都起着当之无愧的重要作用。青蒿素,当下治疗疟疾的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在年被屠呦呦发现;莲花清瘟,成为了应对流感的最常备药品……这些无一不凝固着中华医药人的智慧,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耀眼的光芒。
目前中国中医中中医针灸和藏药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期分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第一节中医针灸申遗历程、简介及申报成功的价值
一、申报历程
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于年9月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年5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评审,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中医针灸简介
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医针灸的作用涉及到中医针灸调节内分泌、爱民中医针灸减肥等具体领域。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2104/1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