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经方的人来说,治疗外感发热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当我们掌握了,治疗风寒表虚证(桂枝汤类方加减),风寒表实证(麻黄汤类方加减),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类方加减),少阳证(小柴胡汤加减),表阳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后,阳明经证(白虎汤类方)的方法后,是不是我们就能应对各种发热外感了呢?
不尽然。
按照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若,一种学说足够强势及有效,那么,另外一些学说必然成长不起来。
从逻辑上说,既然卫气营血辨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那么,这必然不仅仅是“背叛”,中医不是辩经,它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问,创立了“温病论”的学者们,一定遇到了用经方解决不了的问题。
什么问题经方解决不了呢?例如乳蛾,化脓性扁桃体炎。
这时你光是望闻问切,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抑或“解表发汗,疏经升津”,或“清宣肺热”,都是收效甚微的。
遇见发热你得在传统的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看一下咽喉。
你得加用一些特异性地作用于咽喉部的中药,轻则用银翘散,重则用普济消毒饮,乃至于可以酌情加上虎杖、败酱草、蒲公英、半枝莲,你得根据喉核红肿的程度,是否有黄白色脓点来加减。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半枝莲出自上世纪70年代的草药治疗手册,这些都是《伤寒杂病论》中没有的。
不过,经方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无论何时都不能抛弃,例如护脾胃,存津液,例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就是在用知母,石膏这样大寒的中药时,也勿忘用甘草和梗米来呵护脾胃,有一些原则是精髓,它和后世是相通的。
医师黄继斌转发是最美好的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hgonggongyingyu.net/zlff/202207/22448.html